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为了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最新数据,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如是说。进入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那么经济走势又将如何?有哪些政策值得关注?对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博士。
短期波动不会改变长期向好大势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二季度GDP较一季度放缓0.6个百分点。您如何看待二季度GDP增速的回落?
温彬:我国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其中有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等短期因素影响,但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有待畅通。不过,“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短期波动不会改变长期向好大势。下一阶段,随着外部环境渐趋复杂严峻,提振国内有效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需要持续用力、形成合力。
加强政策协同
《金融时报》记者:下半年宏观政策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向好?
温彬:展望下半年,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措施的基础上,积极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扩围,聚焦关键环节发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内循环的质量水平。一方面,抓好落实,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重点支持科技、民生、教育等与我国国情发展及战略规划密切相关的领域;深入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国内有效需求有待提振,财政或相机加力,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一是优化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围绕科技创新、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等实行结构性减税,同时完善涉企收费联合监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涉企收费监管的法治化水平。二是新批特殊再融资债额度,预计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三是加强财政货币协同,加量投放抵押补充贷款(PSL)撬动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新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四是加大国有资本经营利润、结存利润、国有资产等盘活力度。
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健基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总量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结构上,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用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传导上,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通过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方式,保证货币政策传导。
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您有何判断?
温彬:展望下半年,预计出口仍有一定韧性,但也将面临压力,政策将继续加码,扩大内需,固本培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支撑。
从外部看,出口压力将逐渐显现。一方面,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之下,美国经济正在逐渐降温,外需可能边际减弱;另一方面,美欧等联合更多国家加大对中国产品的围堵,加之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概率上升,后续加征关税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都会给未来的出口带来压力。一旦出口增速放缓,制造业投资将会受到拖累,中小企业景气度将会随之下降。
从内部看,有效需求仍然偏弱。上半年经济运行特征表现为“生产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如果出口受阻,产能过剩情况或将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物价低迷,实际利率走高,进而导致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房地产市场继续震荡寻底,内循环难以顺畅运行。这种情况下,预计下半年基建、大规模设备更新以及房地产去库存等政策,将会进一步发力。
从政策角度看,逆周期调节力度将会加大。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降息启动,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望打开,降准、降息落地概率上升。不过,由于有效需求仍然偏弱,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空间有限,因此,更关键的是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来提供有效资产供给,引导市场主体加杠杆以及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这些政策的力度和效果,将决定着下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走向。
编辑:高毅
审核: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