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工作论文
浅观日本大型银行是如何支持日本企业出海的
来源:现代金融导刊     作者:李海燕     发布时间:2025-07-09

  近些年,出海成为众多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这方面,或可从日本企业出海史中探寻启示。20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面临着国内市场萎缩、劳动力成本上涨、日元升值、日美贸易摩擦等多重不利因素,由此开始迈向海外的步伐。笔者研究过大部分日本优秀企业的发展历史。整体来讲,1990年前后,日本优秀制造业企业的海外市场销售占比为20%左右。30年之后的2020年前后,这一数据超过了70%。单就金融和服务类的日本企业来讲,1990年,其中的优秀企业海外销售占比不超过5%30年后的2020年,这一数据超过了15%

 

  笔者2005年从一桥大学硕士毕业之后,进入当时日本最大的三家银行之一M金融集团总部,在国际业务部门从事支持企业客户出海的相关工作。本文结合20年前笔者的亲身工作经历,介绍日本的大型商业银行是如何支持日本企业走向海外的。

 

日本大型商业银行对日本企业出海有六大类核心支持

 

  从笔者的工作经历和对行业整体的观察来看,日本的大型商业银行对日本企业的出海支持可以分为六大类:信息收集、风险管控、融资支持、贸易金融、组织协调和政商关系维护。

 

  信息收集。日本企业当中,有一类出海企业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综合商社,代表有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等企业。这些企业很早就完成了全球布局,也在全球派驻很多员工。除了综合商社,日本很多企业欠缺熟练掌握各种外语的人才,对海外市场信息的掌握能力也比较弱。解决这一问题依赖的通道往往有三个。第一类是本国政府的支持,即日本在海外的使领馆和JETRO(JapanExternalTradeOrganization,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隶属于通商产业省,也就是现在的经济产业省。第二类是综合商社的支持。日本大型综合商社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在信息收集方面有着较为便利的条件。第三类是日本大型商业银行的支持。其在全球设有广泛的分支机构,会定期(往往是每周)提供所在地区的有关报告,包含政府政策变化、行业动向等各种信息。

 

  需要强调的是,日本的各类机构在信息收集和整理方面工作是非常细致的。当时,笔者所在的M金融集团,编制有多种通俗易懂的海外信息材料。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第一类是国别投资指南。第二类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分布图谱,在图谱上,中国某个地方已经有哪些日本企业落户一目了然。第三类是关于中国金融制度和外汇管理的信息梳理。当时在M金融集团下设的M综合研究所,有位研究人员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每隔数年就会出版最新的中国外汇管理政策解读书籍。当时该书是全日本这一领域最为权威的一本书籍。银行各个支行的营销人员,经常将这类资料免费送给客户,这些资料内容质量非常高,为M金融集团中国研究赢得了良好口碑。

 

  风险管控。无论日本官方还是民间,收集信息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谋求商机,二是管控风险。日本大型商业银行在企业客户走向海外初期,尤其注意分享信息和提供支持。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日本企业出海中国掀起一个高潮,为此M金融集团在内部设置了专门的中国业务推动部门,组建了专门的咨询团队,对众多出海中国的日本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建议服务。支行(日本称之为“支店”)的企业对口业务经理(日本称之为“担当”)往往会约上总行海外业务部门的人员一起去拜访客户,为客户出海提供相关建议。MTU金融集团设立了专门的咨询公司,提供各种咨询服务。MS金融集团则是收购了位于上海的一家咨询公司,该公司创始人是日本人,专门服务日本企业出海中国。

 

  融资支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往往需要银行的各种融资支持,这一点在所有国家都是类似的。日本商业银行通过国内外的分支机构,向出海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支持,这一点不再展开讨论。

 

  贸易金融。1990年之后,日本企业的出海整体来讲有两大目的。一是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利用海外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制造市场所需的工业产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贸易金融服务。这一点也不再展开讨论。

 

  组织协调。日本企业出海过程中,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日本企业非常抱团。抛开背后的文化因素,我们需要关注其中组织机构的安排。每一个行业里都有若干家企业存在。比如日本的汽车行业,当时就存在丰田、日产、本田、铃木、马自达、三菱、富士重工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也是竞争对手。日本大型商业银行和各个行业的所有企业,基本是等距离的关系,因此就更容易在其间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比如,日本于19903月设立“一般社团法人日中投资促进机构”,设立目的就是与中国政府开展沟通,帮助日本企业更好地出海中国。该机构第一任会长为日本兴业银行会长(类似中国的董事长)池浦喜三郎,第四任会长为日本瑞穗金融集团会长佐藤康博,均为推动日本企业在华投资发展贡献了力量。

 

  政商关系维护。对于任何一家出海企业而言,和东道国当地政府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都是非常必要的,日本的商业银行也非常注重这一点。笔者在M金融集团工作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会参与接待来自中国不同级别的政府官员,协助其在日本开展招商工作或者进行商业考察。

 

人才建设、网点布局和外脑支持是日本商业银行支持企业出海能力建设的核心

 

  商业银行在支持企业出海方面,需要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日本大型商业银行提升企业出海服务能力,比较注重三点,即人才建设、网点布局、外脑支持。

 

  人才建设。相较日本国内业务,商业银行向企业出海提供金融服务,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更高。二战以后,日本大型银行往往把优秀的员工派往纽约和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历练,据笔者观察,日本各大商业银行驻纽约机构负责人往往能晋升为总行的副行长。

 

  笔者20年前在M金融集团国际业务部门工作的时候,也参与了各类员工能力提升培训活动。简单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组织优秀的支行长到海外学习考察。当时M金融集团每年两次组织支行长去中国或者泰国学习考察,笔者曾经作为翻译人员随行,主要行程安排就是和海外分会的人员进行交流,参观中国的开发区,走访在中国设立工厂的日本企业,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等。回到日本,每个人还要写考察报告和心得体会。二是举办不同行业的学习会。笔者也曾参与数次学习会,比如有一次邀请了当时庆应义塾大学的中国研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还有一次邀请了一家日本公司社长分享在上海开设制造业工厂的经验。三是鼓励员工参加外部的各种招商说明会。当时中国各地政府频繁到日本开展招商活动,银行员工通过参加此类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

 

  网点布局。对于银行来讲,对出海客户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全球主要国家设立网点必不可少。上世纪80年代,日本各大银行相继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但是由于僧多粥少,不少网点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撤销了。2005年左右,日本的银行通过多次合并,形成了三大金融集团,目前日本的海外网点基本都属于这三大金融集团。

 

  外脑支持。一家企业走向海外,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如法律服务、财务和税务服务、人力和劳务管理咨询、知识产权管理等。日本三大金融集团的国际业务部门,也和各类外部专业机构维持了较好的关系,当客户有需要的时候,银行相关部门会发挥桥梁作用,给企业介绍相关专业机构。

 

并购贷款是大型商业银行支持企业出海极其重要的金融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中,日本有很多企业出海收购了外国的企业或者资产。90年代日本企业出海并购的势头有所下降,但至今一直没有停止步伐。目前,日本企业在国际并购的舞台上,已经成为长袖善舞的高手。

 

  过去30年,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的收购,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行业。而且,单笔收购的金额一直在创新高。比如,2014年,日本的三得利公司以1.65万亿日元收购了美国的烈酒公司Beam;2016年,软银集团以3.3万亿日元收购了英国的ARM公司;2018年,武田制药以6.8万亿日元收购了爱尔兰的夏尔制药公司。

 

  日本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日系银行的银团贷款。比如,2017112日,日本软银集团在公司网站上曾经披露过并购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公司和英国ARM公司的过桥贷款延期。根据披露内容,软银集团从五家银行为牵头行的银团获得了总额高达2.65万亿日元的优先贷款(seniorloan)840亿日元的混合贷款(hybridloan)。这五家牵头行分别为瑞穗银行、三井住友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三井住友信托银行。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14116日的报道,三得利公司收购美国Beam公司,三菱东京UFJ银行提供了1.4万亿日元的并购贷款。

 

  过去30年,日本各大商业银行大力支持和协助企业客户出海,不仅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而且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搭建等方面,都展现出积极的作为,这些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可行经验,也是当前中国银行业支持中企扬帆远航需要参考借鉴的。

 

作者香港艾德金融集团日本业务代表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京ICP备2024077778号-2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关于研究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