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本土客群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商银行做好“普惠金融”客群的金融服务工作显得愈发重要。
普惠金融工作实情分析
“老黄牛”精神远比经验主义更靠谱。普惠金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是精耕细作的务实作风,最忌“蜻蜓点水”和经验主义。就拿“整村授信”来讲,不少新客户经理业绩就超过了老客户经理,其原因是新客户经理严格按照“整村授信”流程操作、扎实推进,而部分老客户经理则凭着以往的经验一味单干,结果收效甚微。
本土客户经理较非本土客户经理更具优势。在分析贷款客户数三年翻番工作成效时发现,网点辖区内土生土长的客户经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还发现,负责人或客户经理在某一辖区从业10年以上甚至更长,对当地客户很熟悉,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农区网点较城区网点营销难度系数相对更小。广大农村每家每户坐标明确,村支“两委”干部能大致说出具体农户的家庭情况,便于更好开展上门入户营销;而城区的社区居民人员流动性很大,信息很不对称,无论是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都无法全面掌握居民的具体情况,从而给普惠金融营销带来极大困难。
外出务工经商者较本土经营者资金需求量更大。据统计,奉新县约33万人口,目前常住人口26万多,外出务工经商人数约6万—7万人,其中仅广东省就达到2万多人。如要做好全民授信、提高用信率,首先就要考虑外拓营销,挖掘外出务工办企经商客户的有效金融需求。
普惠金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普惠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农商银行推出的信贷产品以信用贷款为主,虽方便快捷且无需抵押物,但是产品趋于同质化,特色化的贷款产品种类较少,无法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普惠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受经济下行、农村务农人员老龄化影响,农户对金融机构的普惠授信热情不高;部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有融资需求,但由于缺乏有效抵押资产和经营规模有限,往往不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普惠金融竞争压力较大。国有大中型银行纷纷下沉服务重心,持续推进普惠金融业务落地,其往往以贷款低利率方式抢占市场,给农商银行“整村授信”和网格化营销造成了极大的竞争压力。
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坚守主责主业,开启普惠金融“强大引擎”。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积极与各乡镇党委签订党建联建共建协议,按照“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的思路,切实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普惠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助力产业发展,构建普惠金融“延伸路径”。奉新县在大米加工、猕猴桃种植、花卉苗木、锂矿开发、红色旅游、农家乐等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商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猕猴桃贷”“农家乐贷”等特色涉农贷款产品,同时还应拓宽涉农贷款的抵质押物范围,因地制宜创新普惠金融信贷产品,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多元化、市场化、公平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线上线下合力,推动普惠金融“协调发展”。线下通过网点推介营销金融信贷产品,提高客户对金融产品、知识的认知度。线上方面,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让客户在线上平台进行金融交易。积极贯彻“线上获客、线下提额”的理念,借助“线上化贷款要素差异化配置”等工具,以“百福·居民易贷”“百福·惠农易贷”等产品为抓手,提升网贷客户数量,通过定期跟踪“网贷”客户用信情况,进行二次对接客户是否有增信提额需求,将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作者单位:江西奉新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