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工作论文
浅谈新一代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建设思路
来源:中国金融电脑     作者:周丹颖 雷昊 李祯然     发布时间:2025-03-20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各行各业,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金融是国之重器,金融业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其数字化转型的深度与广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更对整个数字社会的升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银行核心系统作为银行的“心脏”,对于银行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应地,其转型难度堪比“高速行驶中换轮胎”“飞行中换引擎”。我国银行核心系统经过40多年发展,历经单机电子化时代、网络电子化时代及数据大集中时代,当前已迎来以分布式、云计算等为典型特征的现代化瘦核心时代。

 

  本文在分析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银行核心系统转型进程、实施方案的研究,探讨新一代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建设思路。

 

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当前,在政策、市场、技术三重因素的驱动下,银行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数字化变革。

 

  1.以政策为导向,银行数字化转型逐步推进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为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原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

 

  2.以市场为驱动,银行业务以变应变加速演进

 

  银行业务从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银行服务的灵活性、便捷性、个性化和即时性提出更高要求。为优化客户体验,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银行业务向线上化、移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3.以技术为积淀,银行积极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已趋于成熟,应用场景逐步丰富。数字时代,银行越来越认识到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不断升级银行系统,积极提升金融科技能力,以强劲的科技实力带动业务发展。

 

二、银行核心系统转型思路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各大银行纷纷进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升级改造。虽然各家银行的核心系统转型进程不一、实施方案也不尽相同,但建设思路有诸多共通之处,通常从分布式应用、分布式数据库、自主可控、业务连续性、上云用云、协同管理六大维度开展。

 

  1.分布式应用:构建轻量化、松耦合、灵活敏捷的系统架构

 

  传统集中式架构系统庞大、可扩展性差、耦合度高,难以灵活应对数字化时代银行业务的复杂需求,目前各家银行大多通过微服务建设对复杂功能进行解耦,以打造系统的轻量化、可扩展、灵活敏捷等优势。然而,微服务建设也可能引发分布式事务、网络开销、服务治理复杂度高等新问题。分布式应用建设水平可重点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衡量。

 

  一是解耦能力。衡量核心系统各子系统和各模块之间是否有清晰的边界,是否具备较高的解耦能力。提高解耦能力可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可管理性。

 

  二是可扩展性。考察核心系统在面对需求变化时能否便捷增加或修改相应功能和性能,并将功能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最小化,从而实现系统的高效扩展。

 

  三是服务治理能力。考察核心系统在服务注册与发现、配置管理、访问控制与安全、负载均衡、限流、熔断及服务上下线等方面的治理方案及治理能力。

 

  四是分布式事务处理效果。考察核心系统在分布式架构下对于事务的处理机制以及处理效果,包括事务可用性、异常事务闭环时效等维度,确保分布式事务处理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五是应用性能。考察核心系统在典型联机交易、批量交易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衡量核心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2.分布式数据库:保障可扩展、一致性、高可靠的数据处理全流程

 

  数据承载着海量的客户信息,是银行重要的资产之一。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高并发处理、大规模数据存储等问题凸显,分布式数据库凭借数据易扩展、一致性保障、存算分离等优势得到银行业的青睐。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力可重点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衡量。

 

  一是分布式数据计算。考察核心系统在数据层的分布式计算能力,包括数据的可分布性和计算节点的按需性能扩展等维度。

 

  二是分布式数据存储。衡量核心系统能否通过数据的垂直、水平分片以及数据存储容量的弹性扩展等手段有效缓解读写压力。

 

  三是分布式数据路由。衡量核心系统在访问分布式存储的数据时所采用路由规则的有效性以及实际的路由效率。

 

  四是分布式数据一致性。衡量在正常业务场景或异常故障情况下,核心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保障能力及一致性范围。

 

  五是分布式数据备份。衡量核心系统借助数据复制、数据恢复等备份功能保障异常情况下数据有效性的能力。

 

  3.自主可控:提升兼容适配、产品性能、技术生态等方面的能力

 

  当前,大部分自主可控产品在功能上已经相对完善,但在兼容适配、产品性能、技术生态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供应商选型、供应链管理、异构软硬件管控等也是核心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考虑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核心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可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衡量。

 

  一是软件性能。从软件供应链管理、开源软件自主掌控能力等维度衡量核心系统相关的商业、开源软件性能,如核心系统自身、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的性能。

 

  二是硬件性能。从硬件供应商的管理模式、多CPU架构供应商生态系统支持、硬件系统级优化能力等维度衡量核心系统所使用硬件的性能,如服务器、芯片等。

 

  三是异构兼容能力。衡量核心系统对异构软硬件资源和多技术路线的兼容能力,以确保核心系统能够屏蔽底层异构基础设施的差异性。

 

  4.业务连续性:提供7×24小时的高质量服务

 

  核心系统对银行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其一旦出现故障将波及大量外围系统,直接影响用户的操作与体验,所以保证核心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是银行的首要任务。目前,各大银行普遍通过构建观测能力、完善容灾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等方式提升业务连续性。银行核心系统的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可重点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衡量。

 

  一是容灾建设能力。衡量核心系统是否可借助有效的容灾方案实现对各类灾难的预防及应对,以及是否满足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要求。

 

  二是观测能力。考察核心系统可否合理借助日志、监控、链路追踪和告警等手段对系统内部运行状态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实现故障的预防、感知与定位。

 

  三是发布管理能力。考察核心系统对系统版本、配置等进行变更的管理措施与执行工具,以及核心系统的版本变更机制、版本变更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流程等。

 

  四是故障处理能力。从故障发现时效性、故障定位时效性和故障恢复能力三个方面衡量核心系统对已发生故障的应对能力,以确保核心系统能够快速恢复,并降低影响程度,缩小影响范围。

 

  5.上云用云:发挥云基础设施的数字底座优势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银行业务模式创新对核心系统提出了敏捷、灵活、快速迭代等需求,云计算因其弹性、自动化、集约化、高可靠性等显著优势,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业界公认的算力资源供给底座。各大银行纷纷开展了上云用云实践,但是云化引发的技术复杂性、迁移成本、数据合规以及组织架构调整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银行核心系统大多遵循“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的上云用云原则。银行核心系统的上云用云能力可重点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衡量。

 

  一是云上部署能力。衡量核心系统及其配套服务(如数据库、中间件等)的云化程度、云原生化程度及用云水平。

 

  二是云资源供给能力。衡量核心系统所需云资源(如计算、存储、网络及其他云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供给能力,包括便捷性,以及弹性伸缩和生命周期管理等维度的能力,确保核心系统对云资源的灵活调配与高效利用。

 

  6.协同管理:构建互促互进的高效能团队

 

  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的升级改造是银行全行级别的重点任务,银行需要重视核心系统相关团队的作用,配套合理的组织架构并推进部门间的协同互动,以确保核心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上线、运营等关键环节的有序开展。银行核心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协同管理水平可重点从以下两方面衡量。

 

  一是规章制度完备程度。衡量核心系统相关的文档、数据、接口、开发、运维、变更等规章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各类规范的核验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方式及落实范围等。

 

  二是组织协同能力。衡量围绕核心系统的团队建设、管理与协同能力,如团队的组建方案、角色定位、责任分配、培养机制和沟通机制等,以打造高效、可靠、技术全面、能力匹配、持续进步的团队。

 

  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的演进是银行业科技创新的典型缩影,不仅体现了银行业对新技术的积极探索,也充分彰显了其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应用现代化研究团队联合业内多家银行、服务商,总结银行核心系统建设思路,共同编制了《银行核心系统现代化建设水平度量模型》,以期实现对银行核心系统的多维度把脉、优劣势分析与定制化提升。

 

  随着核心系统的分布式升级,银行业将以更高效、更易用、更开放、更可信、更智能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应对未知的挑战,持续推动金融业乃至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应用现代化研究团队)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京ICP备2024077778号-2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关于研究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