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课题研究
风险事件冲击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来源:现代金融研究     作者:沈沛龙 刘晨旸     发布时间:2025-07-09

  2020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揭示了“非金融性”风险事件的潜在影响,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首次在官方层面将系统性金融风险定义为“可能对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冲击的金融风险”。相比IMF(2009)提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定义,我国的新表述取消了对金融体系内部风险事件的限制,将外部风险事件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纳入考量范围。风险事件冲击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导火索,其来源差异会对特定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生成产生显著影响。

 

  鉴于此,本文以2013-2021A股上市银行数据为样本,区分金融体系内部的“金融性”风险事件与外部的“非金融性”风险事件冲击,建立统一分析框架,运用机器学习中的时间序列聚类和梯度提升树算法,构建多阶段系统性风险识别与预测模型(KS-GBTs),探究两类事件冲击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识别与预警的差异性影响,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创新。通过对比内外部风险事件冲击,分析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特征与水平差异;比较不同类型银行在风险识别中的差异表现,并评估银行风险标签、股票市场表现、关联网络结构和宏观金融环境四类指标在风险预警中的重要性。

 

  第二,研究方法创新。构建融合无监督学习(时间序列聚类)与有监督学习(梯度提升树算法)的多阶段模型,其优势在于:(1)通过时间序列聚类捕捉高维数据的动态特征与非线性关系,减少权重设定与特征降维导致的偏差;(2)多阶段设计可同步输出风险分类值与预测值。

 

  第三,指数构建创新。通过重要性权重赋值,整合VaRMESSRISK等主流测度方法,构建兼具全面性与动态性的系统性风险指数,综合反映潜在损失风险、尾部风险、流动性与资本不足等多重风险。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运用新技术,赋能风险防控。积极应用机器学习等先进算法,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与准确性,完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监测框架。二是建立差异化预警体系。应对内部风险事件时,重点监测银行间微观互动,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同时识别中小银行机构的风险传染路径;应对外部风险事件时,关注宏观金融环境变化,加强市场风险和尾部风险监测。三是分类管理。根据银行类型与职能差异,结合风险事件特征,制定差异化的风险应对策略。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京ICP备2024077778号-2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关于研究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