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课题研究
数据资产与数字货币: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双轮驱动
来源:离岸金融研究所     作者:景建国     发布时间:2025-05-14

  在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41.5%(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的新发展阶段,数据资产确权交易与数字货币技术创新已成为驱动金融体系变革的关键引擎。在全球金融格局深度变革、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浪潮中,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征程正稳健推进。数据资产与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从不同维度为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本文通过解析上海数据交易所创新实践与央行数字货币试点经验,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数字货币智能化"的双轮驱动模型,揭示其在国际金融竞争力提升、监管体系重构、全球规则制定中的战略价值。

 

一、数据资产:驱动金融创新与服务升级的核心要素

 

  (一)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赋能金融机构,使其能够对客户的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借助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源,金融机构得以精准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精确判断其还款能力与违约风险,从而大幅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依据客户的风险偏好,金融机构能够定制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提供收益相对较高但风险可控的投资产品;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则设计稳健的储蓄、理财方案。大数据还助力金融机构实现信贷审批流程的自动化筛选与初步审核,显著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发放速度与准确性,极大地提升了客户体验。

 

  (二)推动金融创新

 

  数据资产是我国金融创新的核心动力源泉。以上海推出的数据贷、云量贷等为代表的创新产品,成功打破了金融机构传统融资模式中对固定资产抵押的过度依赖,转而以企业数据资产作为重要评估依据。这一转变帮助企业盘活了数据资产,将数据资产转化为更为重要和实际的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实体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我国金融机构基于数据资产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创新业务的成效显著。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通过分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数据、物流数据等,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等服务,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协同性;在消费金融领域,依据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和信用数据,开发出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既保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也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活力。

 

二、数据资产:助力我国上海等地建设强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力量

 

  (一)提升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从我国建设强大国际金融中心的视角来看,数据资产业务意义非凡、潜力无限。当前,我国开展的数据资产业务已吸引众多金融机构和高端人才汇聚,为金融市场带来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与创新理念,有效提升了数据处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二)完善金融生态

 

  数据资产价值化促使金融机构、数据交易所、科技企业和实体企业等各方协同合作。各方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数据资产业务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上海构建更加完善、富有活力的金融生态系统。

 

  (三)强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战略

 

  跨境数据资产交易和金融科技合作,有效吸引了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份额和加强了上海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及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与全球金融的治理。

 

三、数字货币研究和探索:对金融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一)技术借鉴与应用

 

  从技术借鉴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支撑,其分布式账本、加密算法等特性,可应用于数据资产确权、交易追溯。在数据资产交易中,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数据所有权记录不可篡改,交易过程透明可查,从而提升数据资产交易的安全性与可信度。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功能在数据资产交易中还可实现自动化执行,进一步提升交易效率与透明度。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国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这对金融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在监管数字货币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如对新兴金融现象的监测、风险评估方法等,可应用于数据资产金融化的全监管过程。当数据资产涉及证券化、质押融资等金融活动时,能够借助成熟的监管框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数据资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议制定我国的《数据资产交易管理条例》,明确数据要素“三权分置”实施细则,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开展“监管沙盒2.0”试点,允许合规机构探索NFT资产证券化。

 

  (三)理论探索与产业协作

 

  在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中,我国可从理论层面深入思考货币本质、价值基础等问题。数据资产具有明确价值创造逻辑且与实体经济紧密关联的特性,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数字货币脱离实体经济的弊端,避免数字货币无序发展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我国数据资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生态,涵盖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交易等环节的企业与机构协作,为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产业协作的新思路。数字货币若要实现合理应用,可借鉴数据资产产业生态模式,构建从技术研发、平台运营到监管保障的完整体系,确保其在可控范围内发展,为金融创新探索新方向。

 

四、国际社会对数字货币的普遍态度

 

  (一)国际上对数字货币的态度

 

  1.技术创新价值角度。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等技术产生,不少观点认为其代表着金融科技的创新探索,觉得这为金融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例如在跨境支付方面,数字货币有可能实现更便捷、低成本、高效的交易结算,突破传统金融体系在跨境支付中的繁琐流程和高额手续费等局限。

 

  2.投资与资产配置角度。一些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将数字货币看作是一种新的投资资产类别。数字货币市场具有较高的回报率潜力,尽管其价格波动剧烈,但仍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比如比特币的价格在过去呈现大幅增长趋势,让早期投资者获得丰厚回报。一些投资机构推出与数字货币相关的投资产品,如比特币信托基金等,满足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部分投资者相信数字货币能在投资组合中起到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作用。

 

  3.经济发展促进角度。一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数字货币相关产业,如挖矿、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等,能创造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美国部分州(如德克萨斯州和怀俄明州等地)对加密货币友好,吸引大量挖矿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不仅带动当地就业,还拉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如硬件设备制造、电力供应等。据剑桥大学替代金融中心数据,到2022年美国占全球比特币算力的37.84% 。加拿大魁北克省因电力资源丰富廉价,成为挖矿企业聚集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22年加拿大占全球比特币算力的9.55% 。二是推动金融创新:数字货币促使金融机构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如一些银行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改进自身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金融科技公司也不断推出基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服务,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应用等,为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三是货币体系探索角度:有观点把数字货币视为对现有货币体系的一种补充或探索。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传统主权货币在跨境交易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数字货币具有不受国界限制、交易便捷等特点,有可能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更适应互联网经济的交易媒介;并且认为随着数字货币发展成熟,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全球货币体系和支付结算体系。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国际上,日本央行和金融界积极利用安全数字货币的意见正在扩大;俄罗斯央行宣布将开发利用“以太坊”技术的系统;菲律宾给予比特币正式“金融地位”;德国是世界上首个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的国家;加拿大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美国部分州对加密货币友好,鼓励挖矿企业投资;欧盟部分国家(如德国、瑞典等 )对挖矿活动持开放态度等,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对数字货币一定程度的接纳而非完全抵制。不过,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也存在一定的监管争议和风险,并非所有国家都完全认可其发展。

 

  (二)国际金融中心对数字货币的态度

 

  纽约和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措施各具特色。纽约通过严格的BitLicense制度和反洗钱措施,确保市场稳定和消费者保护;香港则通过监管沙盒机制和跨境监管合作,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两种监管模式都体现了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和对风险控制的重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字货币监管提供了有益借鉴。

 

  1.纽约:审慎监管与创新探索并重。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对数字货币秉持审慎监管与创新探索并重的态度。纽约州金融服务局(NYDFS)在2015年推出了“BitLicense”监管框架,要求数字货币相关企业在纽约州运营时必须获得许可证。这一框架旨在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同时为数字货币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路径。纽约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数字货币的应用,一些大型银行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和结算中的应用。

 

  2.香港:积极监管与市场驱动相结合。香港对数字货币的态度较为积极,同时注重监管生态的完善。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在2018年发布了关于数字货币的监管指引,明确了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监管要求。香港特别行政区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香港的数字货币市场较为活跃,一些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在香港获得了合法运营的许可。

 

五、数字货币的可能风险及我国的防范措施

 

  (一)数字货币的可能风险

 

  1.市场风险:其一,价格波动剧烈。数字货币价格波动极大,缺乏稳定的价值基础。以比特币为例,在2020 - 2021年间,其价格从不到1万美元飙升至近7万美元,随后又大幅下跌。这种大幅价格波动不仅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也使得数字货币难以成为可靠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其二,市场投机氛围浓厚。数字货币市场交易炒作氛围浓厚,大量资金涌入进行投机,容易引发市场泡沫,对金融市场稳定构成威胁。一旦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波及整个金融体系。

 

  2.监管风险:其一,去中心化和匿名性。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构成巨大挑战。其交易的匿名性为洗钱、贩毒、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增加了监管部门追踪资金流向、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难度。其二,监管不一致性。全球各国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差异较大,部分国家全面禁止,部分国家持谨慎开放态度,这种监管的不一致性使得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增加了其跨境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技术风险:其一,网络安全风险。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和钱包存在被黑客攻击的风险,可能导致用户资产被盗。近年来,多起数字货币交易所被黑客攻击的事件表明,网络安全是数字货币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二,技术稳定性不足。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如区块链在大规模应用时可能存在性能瓶颈,影响交易处理速度和系统的稳定性。

 

image.png


  (二)我国应高度重视数字货币风险的防范

 

  1.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其一,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数字货币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字货币的法律地位和监管框架,规范数字货币的发行、交易和使用。加强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监管,要求其进行合法登记和备案,确保交易的透明性和合法性。其二,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我国应主导制定《全球稳定币监管原则》,推动G20框架下建立虚拟资产"风险评级+穿透监管"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货币监管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防范数字货币跨境交易中的洗钱和非法融资风险。其三,明确我国现阶段可以开展的数字货币业务的种类和边界。我国可以加大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力度,但目前要坚决防止任何机构、企业和个人以任何形式参与数字货币的购买和交易,同时还要坚决反对金融机构接受任何形式的数字货币的质押融资业务;要求数字货币的交易平台严格执行KYC(了解客户)规则。

 

  2.强化技术监管手段:其一,区块链技术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特性,加强对数字货币交易的监测和监管。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数字货币交易的自动化监管。其二,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和钱包的网络安全防护,要求其采取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措施,防止用户资产被盗。定期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进行安全审计和评估,确保其安全性。

 

  3.加强市场教育和风险提示:其一,进行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其对数字货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数字货币的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其二,行业自律。推动数字货币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和标准,规范数字货币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对数字货币企业的自律管理,督促其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image.png


六、数据资产与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将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为加速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数据资产的跨境流动和交易逐渐成为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数据资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与国际数据资产市场的连接日益紧密。这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还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我国金融市场。在跨境电商领域,企业可以利用数据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精准营销和风险管控,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发达国家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实践效果来看,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在国际金融合作中也扮演着独特角色。尽管数字货币在全球的监管存在差异,但在区块链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合作和监管日益增多。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货币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话语权,推动国际金融规则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七、解决数据资产和数字货币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

 

  数据资产和数字货币领域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数据资产的发展需要既懂金融知识又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存在缺失,这使得我国现有的金融和数据人才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能相对不足,难以适应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另一方面,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需要专业人才对其技术原理、经济影响和监管政策有深入理解。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尤为匮乏,但通过开展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关注金融科技前沿领域,为金融强国建设吸引和储备数字货币方面的专业人才。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应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在数据资产和数字货币方面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作者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京ICP备2024077778号-2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关于研究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