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在配置信贷资源时难以完全遵循效率原则,导致高效率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而低效率企业因拥有更多“硬信息”或隐性担保因素成为优先贷款对象。随着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成熟,银行数字化转型有望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优化贷款决策和企业债务配置,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鉴于此,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企业债务配置效率测度指标,并基于2013-2021年上市公司向银行贷款信息,检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债务配置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有助于为探究银行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债务配置提供新证据。现有研究主要从银行视角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其信贷结构、信贷资源投向、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债务配置效率的影响。第二,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度量企业层面债务配置效率。现有研究通常用企业资金成本与行业平均资金成本之差度量企业债务配置效率,忽视了企业自身效率差异的影响。部分研究虽考虑了企业效率差异及定价内生性,但其测度聚焦于行业层面。本文推导了企业层面债务配置效率的度量指标,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企业债务配置状况。最后,有助于厘清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债务配置的内在机理。现有研究主要探究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费用等机制。本文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信息不对称缓解效应进一步区分为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两个方面,并补充了加快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债务配置效率;其二,机制检验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加快企业资本结构调整而优化了企业债务配置;其三,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使得银行扩大了对债务配置不足企业的放贷量并延长了其贷款期限,而对债务配置过度企业实行了更高的贷款利率,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债务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地方性银行和国有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最后,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债务配置进而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核心技术创新,有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对政府而言,应引导不同类型银行采取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对债务配置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中小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对债务配置仍有显著影响。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中小银行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引导大型银行聚焦当前配置效率较低的重点领域,根据领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对银行而言,应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手段,通过强化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拓宽服务边界,同时提高服务精度。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借贷距离较远及信息环境较差的企业效果更强,银行可通过数字技术缓解传统金融服务难题,降低服务成本和风险,营造公平高效的金融环境。
对企业而言,应提升自身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对接银行的数字化服务。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加快资本结构调整优化债务配置,而债务配置优化有助于企业提升生产率和创新水平。因此,企业需要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规范性和及时性,加快内部财务系统数字化转型,优化财务决策,从而提升债务配置效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者欧阳志刚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奕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王博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