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热点评论
从“漫灌”到“滴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金融政策报告     作者:郝晨宇     发布时间:2025-06-19

  202557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会议。其中,潘功胜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出三类十项货币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央行公布的十大政策中,有五项属于结构性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与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正在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构性货币政策可追溯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反思和调整。传统货币政策以总量调控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投放量、存款准备金率等影响宏观经济的流动性。这种“大水漫灌”式的调控,默认金融体系传导渠道畅通,难以应对零利率约束下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金融机构惜贷及市场流动性紧张等问题。为此,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具有结构性特征的货币政策,如美联储开展定期拍卖便利(TAF)、短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等,突破了仅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传统;日本央行在2010年后推出了增长促进融资便利(GSFF)和银行刺激借贷便利(SBLF),通过货币政策压低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2020年后,欧美国家央行也相继推出支持实体经济特定部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美国大中企业贷款计划(MSLP)、英国中小企业定期自助计划(TFSME)等。

 

  整体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结构性货币政策起源于次贷危机,强调帮助金融市场恢复功能、维持市场流动性,主要表现为危机期间的临时性工具,是一种危机应对策略。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相比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更多针对经济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般认为,1999年推出的支农再贷款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政策结构化操作。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密集推出则是在2013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结构转型的要求越发迫切,货币政策日益面临存量信贷偏多而特定领域贷款需求迫切的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前后先后提出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0年以来,面对一系列国内外冲击,人民银行陆续创设专项再贷款等多项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用于支持国民经济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20249月,人民银行已创设18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长期性工具3项,阶段性工具15项。截至4月末,存续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有9项,主要聚焦于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难看出,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多表现为一种常态性工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各项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

 

  具体到本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潘功胜特别提到,要“完善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等领域”。从政策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是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当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是我国经济政策的关键着力点,“扩内需”也被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目标之首。2024年,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服务业继续发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服务消费”也成为消费升级扩容的重要方面。4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及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本次发布会上潘功胜提出设立再贷款工具后,59日,人民银行正式印发《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以1.5%的年利率向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和5家城商行发放再贷款额度。此番再贷款工具的设立,将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二是进一步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增加3000亿元至3万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于20244月设立的,向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再贷款推出后成效显著,此次增加贷款额度无疑是对“两新”政策的加力扩围。支农支小再贷款则是支持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性工具,由支农再贷款与支小再贷款合并而来。其中,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涉农信贷投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支小再贷款自2014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二者自202541日起合并为支农支小再贷款。此次贷款额度的增加,无疑能激励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持续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三是优化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额度合并与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均于20249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使用他们持有的债券、股票ETF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则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两项工具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改善金融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两项工具的额度合并使用有利于提升二者的便利性与灵活性,将更好满足市场中不同主体的需求。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则是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共同参与分担债券投资人的违约损失风险,以及降低股权投资机构的发债融资成本。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具有轻资产、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从债券市场获得长周期、低成本、偿付灵活的资金无疑能够更好匹配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需求,营造更好的市场氛围。

 

  4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此次央行发布结构性货币政策五项措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在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面向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将与总量政策工具协同发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生)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京ICP备2024077778号-2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关于研究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