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当局正努力打造能够比肩欧洲有影响力的证券托管机构的亚洲结算平台,以减少对西方金融基础设施的依赖,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负责运营香港股市的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周二表示,正与香港金融管理局(KHMA)合作,打造可以匹敌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Euroclear)和卢森堡的明讯银行(Clearstream)的亚洲国际结算平台。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一直在寻求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与此同时,欧洲正采取行动没收2000亿欧元被冻结俄罗斯资产,以加强其在乌克兰停火谈判中的话语权。
结算机构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保障资产、保存记录并将资产从卖方转移到买方。
香港交易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表示,将合作打造平台,推动北京方面的人民币“国际化”雄心,深化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资产和交易结算货币的使用。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Bonnie Chan)表示,此举将“推动香港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合作备忘录计划将香港金融管理局营运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转型为能够处理跨境支付和多种货币的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ICSD)。
外国投资者将能够在香港辖区内管理人民币计值债券的流动性并持有全球资产。
香港金管局至少从2022年6月起就一直在探索创建对标欧洲两大清算行的机构。中国的固定收益市场规模约为25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的,而CMU的托管资产约为5万亿港元。相比之下,市场龙头欧洲清算银行的托管资产约为42万亿美元,明讯银行有20万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上月报道,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减少到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原因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寻求减少对美国主权债务的敞口,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向使用欧洲清算银行等机构的托管账户,掩盖真实的持有情况,以减少关注。
香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交易所完善了其基础设施,供交易员购买离岸人民币期货、进行对冲以及交易利率衍生品。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联合宣布创设一项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合138亿美元)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扩容“债券通”以及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计值债券作为抵押品,目的是“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Eddie Yue)表示:“我们相信国际市场对内地债券的需求于未来仍大有增长空间。现时,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将其持有的内地债券作为抵押品的使用场景仍然有限。”